2017年3月,根據公司安排,公司下屬企業員工鄧云杰前往保山市昌寧縣柯街鎮玉地里社區開展駐村扶貧工作,擔任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柯街鎮工作隊隊長。從此,他與脫貧攻堅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駐村兩年期滿后,他仍不舍離開,主動申請留駐至今。三年以來,他堅持用真心、真情、實績回饋一方土地,積極帶領社區“兩委”干部落實各項扶貧措施,社區建檔貧困戶從2016年的187戶740人降至2019年的0戶0人,貧困發生率從47.4%降至0,人均收入從2016年底的7230元上升至現在的11926元。鄧云杰被公司團委評為“脫貧攻堅好青年”。
——凝聚力量強堡壘。在鄧云杰擔任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以前,玉地里社區黨總支因軟弱渙散,村黨總支一度時期喪失了威信,出現黨總支書記平時說話沒人聽,黨總支號召干事沒人跟的局面,如何改變這一現象,成了鄧云杰首要問題。為此,他把抓黨組織建設、黨員隊伍素質提升作為駐村以來的“第一課”來抓。按照“強組織、興產業、富百姓、重實效”的思路,一方面充分利用開展“三會一課”、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有力時機邀請轄區內的老黨員、老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等為全體黨員講課充電,另一方面積極與單位黨委協調資金,組織黨員干部外出到善洲林場等黨性教育基地進行黨性教育,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堅定社區黨員跟黨總支走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把村內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較高、創業帶富能力較強的農村青年吸收到黨員隊伍中來,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有效地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組織基礎。駐村三年來,玉地里社區黨總支不但威信高了,黨員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也高了,黨總支號召的事情大家主動參與,以身作則,尤其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中,廣大黨員主動請纓,紛紛加入到社區疫情防控知識宣傳、重點人員排查等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守護社區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黨總支也多次被市縣鎮三級評為“優秀基層黨組織”“基層黨建先進村”等稱號,個人也多次被縣級評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稱號,昔日的軟弱渙散黨總支變成了今天的山區黨建發展示范點。
——基礎先行解難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鄧云杰到玉地里社區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時的第一印象,道路交通一直來制約玉地里社區發展,境內大量農特產品往外運輸難。同時因為項目覆蓋率低,導致全村醫療、教育、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發展困難,脫貧致富更是望塵莫及,鄧云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致富,先修路”,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鄧云杰積極配合社區“兩委”班子主動作為,與鎮黨委政府,以及掛鉤幫扶的市委組織部和單位黨委領導請示匯報,累計為社區協調爭取項目資金支持3657萬余元,一大批好項目、大項目在玉地里社區落地。如今,玉地里社區的道路四通八達,鎮村組道路實現了100%水泥化,入戶道路實現70%以上水泥化,群眾出行再也不難,群眾種植的農特產品已經不需要往外運,采購商直接開著車子來村子里購買。同時,他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向公司黨委匯報,三年來,改善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142戶,架設飲水管道47公里,提升改造村組道路56公里,產業大道3.5公里,新建社區衛生室280平方米,新建社區完全小學師生宿舍樓430平方米、學生食堂240平米、運動場所硬化,新建11個黨員活動室和村民活動室,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電熱解垃圾處理站一座,實現群眾住房安全穩固,人畜飲水安全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條件全面改善,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
——產業發展促增收。玉地里社區一直以來以種植油桃、核桃、烤煙產業為主,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加之由于前期的規劃不足,導致農戶增收難,靠天吃飯的困境依然沒有改善。鄧云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如何突破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當地經濟和群眾自身的“造血”功能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為進一步改變當前粗放、低效、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產業形式,鄧云杰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對市場進行了分析研判,并結合社區群眾有養殖習慣的實際,決定大力引進肉牛養殖產業及綠色甜脆豌豆種植產業。針對村民有養殖愿望,但成本投入大、產品銷售沒保障、老百姓有顧慮、產業發展推動難的實際問題,鄧云杰一方面帶領社區黨員群眾外出考察學習,另一方面組織人員外出跑市場、找合作商,并牽頭成立昌寧縣玉強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針對在入戶調查中群眾普遍提出肉牛養殖前期投入大的資金難問題,鄧云杰積極協調資金,同時創新養殖模式,引進社會力量,通過“借力發力”的方式,減輕養殖戶的負擔,打消他們的養殖顧慮。采取“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的肉牛養殖模式。截至目前,鄧云杰帶領群眾先后發展肉牛養殖三批,養殖戶數達60余戶,養殖能繁母牛和育肥牛400余頭,實現收入100萬元以上,戶均每年增收在2萬元以上。為充分發揮玉地里社區海拔優勢及綠色甜脆豌豆種植產業優勢,鄧云杰以“黨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導當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著力打造“一村一品”產業格局,發動玉地里社區、橄欖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轄區50戶農戶出資入股共同組建專業合作社,以“資本合作”為紐帶,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分批建設發展種植豌豆基地300畝。為解決玉地里社區投入資金問題,鄧云杰主動與派出單位云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匯報,共協調產業捐贈資金50萬元。目前,項目已正式啟動建設,建成后將帶動農戶戶均增收4500元以上,帶動玉地里社區村集體經濟增收36000元以上。探索肉牛養殖、綠色甜脆豌豆種植只是鄧云杰帶領社區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縮影,在鄧云杰的精心帶領下,玉地里社區于2017年率先在全鎮5個貧困村中實現脫貧摘帽,社區產業帶動效益明顯,群眾經濟收入實現蒸蒸日上。
——心系百姓解民憂。自鄧云杰擔任玉地里社區第一書記以來,他把社區當作家,把群眾當家人,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到為服務群眾、為村民謀利上,每每提到鄧云杰這個人,老百姓都會豎起大拇指,因此,在玉地里社區老百姓口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事找老鄧,找老鄧必有應”。全村13個村民小組389戶群眾家中有幾口人?家庭情況怎么樣?主要產業是什么?有什么發展思路?……鄧云杰如數家珍、一一掌握,自2017年3月到玉地里社區駐村開展工作以來,入戶訪問過多少群眾、幫助村民解決多少困難連他自己都記不清,只留下了好幾十本記滿了各式各樣問題的筆記本。當了解到社區“兩委”人員、年輕黨員干部及青壯年群體對計算機掌握不熟練的現實,他主動邀請保山學院計算機學院老師到玉地里社區開展為期5天的計算機培訓,累計培訓40余人。通過培訓,村委會的辦公效率提高了,村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增強了,就業創業能力提升了,為玉地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注入了新動能。
——扶志扶智增動力。社區群眾困難,思想上的消極,養成了吃一頓算一頓、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即使農忙季節,村委會邊上的小賣鋪周圍經常三五成群聚集著一些村民吃酒賭博、打架斗毆,不僅影響了生產,還影響了社會治安穩定。如何做到消除“思想貧困”,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脫貧不返貧,一直是鄧云杰思考的問題。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面對這一情況,鄧云杰一方面帶領社區“兩委”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規民約》和評選“十星級文明農戶”“五好家庭”“善行義榜”,另一方面開展“自信、誠信、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思想、文化、道德和感恩教育,不斷規范村民們的言行舉止;同時出臺了婚喪嫁娶不得大操大辦、嚴禁賭博酗酒、嚴禁參與迷信活動、嚴禁涉嫌違法犯罪等制度規定。要改變一代人的落后觀念,就要從教育抓起,要從娃娃抓起,為此,他先后邀請了畢業于復旦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及中山大學等優秀的人才,為玉地里村完小全體師生和家長開展“勵志、求學、理想、信念”的專題教育,為全校師生捐贈校服224套。同時積極協調項目資金為玉地里村完小配置電教室設施,改善學生住宿條件,解決生活用水問題等。駐村工作繁忙,但他仍然擠出時間,為學生開辦課后免費補習班,幫助孩子們培養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進一步營造起了“好學、上進”的良好學習氛圍。
如今的玉地里社區到處綠樹成蔭,處處瓜果飄香,昔日的貧困村已建設成為山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示范區,綠色經濟建設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點,家家戶戶蓋新房,買新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處處體現文明建設新風尚、新氣象。2017年,昌寧縣委宣傳部授予玉地里社區縣級“文明社區”的榮譽稱號,2019年,玉地里社區被市委宣傳部評為“文明社區”的稱號。